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ESG逐渐成为经济和社会热点。2023年,沪市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已达45%,国资央企披露比率超过60%。各地政府也在推动ESG发展,出台相关政策和实施方案。企业通过ESG报告以展示其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表现。
标准碎片化:不同体系(GRI/SASB/TCFD)指标差异大
数据真实性:35%企业存在"ESG漂绿"(2023年MIT研究)
短期成本:ESG评级提升平均需投入年营收的0.8-1.5%
企业行动建议
精准对标:
出口企业优先满足客户标准
技术赋能:
用区块链追溯碳排放
战略融合:
将ESG纳入高管KPI
目前有多种ESG标准和框架,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标准、可持续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相关标准等,研究各标准的侧重点和适用范围,选择与企业行业和目标相匹配的标准。
评估认证机构:认证机构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市场认可度至关重要。可通过查阅机构的历史业绩、客户评价、认证资质等,选择如SGS、BV、DNV等具有良好声誉和丰富经验的机构。
认证准备与申请
选择认证机构: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ESG认证机构,确保认证的权威性和认可度。例如,推荐国际知名的认证机构,如SGS、BV等。
准备认证材料:指导企业收集和整理所需的认证材料,包括ESG报告、相关数据和文件等。例如,协助企业编制符合认证要求的可持续发展报告。
认证申请与审核:代表企业向认证机构提交申请,并协助应对认证机构的审核。在审核过程中,解答审核员的疑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信息。
ESG评估正从自愿披露转向数字化强制披露,欧盟已试行ESG报告XBRL标签化。企业需建立实时ESG数据中台,将评估从成本中心转化为价值创造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