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各地气候异象频现,冰河融化、洪水泛滥、热浪袭击、暴雨成灾,这些看似“天灾”的气候异象,其实和“人祸”有着密切的关系,说到底就是人类在地球上的过度开发活动造成的“地球暖化现象”影响了大自然的天气。
到“地球暖化”,不得不提到“温室气体”。地球表面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而包围在地球表面的大气层会吸收辐射能量,将热量包藏在地球表面。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滥伐森林、使用含氟、氯的碳化物等造成了大气层中易吸收长波辐射的气体大幅增加,从而造成温室效应,形成了地球暖化现象。联合国气候化纲要公约中签署《京都议定书》,其中明确指明,希望减少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针对六种温室气体进行削减: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碳”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
碳足迹(CarbonFootprint),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从而号召人们从自我做起,节能减排。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开始践行减少碳足迹的环保理念。由此发展来的碳足迹分析是一种评价碳排放影响的全新测度方法,其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揭示不同对象的碳排放过程,具体衡量某种产品全生命周期或某种活动过程中直接和间接相关的碳排放量,为探索合理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主要的碳足迹的计算方法有过程分析法和投入产出法等。过程分析法以过程分析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生命周期清单分析得到所研究对象的输入和输出数据清单,进而计算研究对象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是研究一个经济系统各部门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数学模型,该方法最早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瓦.列昂捷夫(W.Leontief)提出,是目前比较成熟的经济分析方法。
无论在碳足迹分析中运用何种方法,归根结底都是基于实际需求来进行研究。碳足迹分析方法从全新的视角计算与评价碳排放,对正确而全面的评估温室气体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可以为各行各业中重点碳排放部门如工业、交通、建筑等提供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等方面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