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既是从现实出发的行动目标,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不仅是显示了大国的风范,也给我们在国际上立足了很足的地位,让其他国家也开始注重与我们的合作。
01对于一个企业来讲,“碳中和”到底意味着什么?国家目标、区域目标最终都是要落实到区域、行业和企业身上,企业承担着碳达峰、碳中和的绝大部分任务,面临着巨大压力与机遇。
碳中和目标下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形势
作为国家总体战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接下来会被分解、落实到地方、行业,行业和区域的相关政策会给企业带来重大影响。
目前,各部委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引导性政策,未来一两年,生态环境部、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应该会密集推出各种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政策。地方政府、重点行业也都会明确各自的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与路线图,央企、国企等头部企业也都会(部分企业已经宣布)对外宣布碳中和行动方案。以上政策或战略,无论是来自政府、行业协会还是大型央企,都将给企业带来操作层面上的深远影响。此外,全国碳市场建设也将倒逼重点企业绿色转型,每个企业都将感受到市场所带来的约束。
另外,要理解“碳中和”,眼光还要往外看。目前全球已有将近12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覆盖了全球65%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经济规模的70%以上,碳中和已经成全球共识。当我们跟这些国家进行贸易时,会面临市场准入的压力。3月初,欧盟宣布将对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这意味着我们出口到欧盟的商品,如果碳排放达不到欧洲相关产业标准,就得交税。目前,我国出口贸易多为碳密集型外向型企业,碳关税会为此类企业带来了新挑战,迫切需要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实施绿色低碳转型,降低产品碳排放。
再者,企业还将面临来自供应链的压力。当前,众多大型跨国企业纷纷宣布碳中和目标,这将会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影响到我们的企业。以苹果为例,该公司承诺到2030年实现全部产品生活周期的碳中和,这意味着产业链上要做配套,供应链上的企业达不到要求就会被淘汰。最后,消费者对低碳、环保产品的购买偏好,也将倒逼和激励企业提高碳减排的社会责任和意识,而碳标签、碳足迹等也将会成为催生低碳消费、拉动低碳生产、绿色循环的新市场机制。
02碳中和目标下企业面临的机遇
站在更高的视野和发展角度看,碳中和目标下企业也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将升至2万美元。在这种愿景目标下,行业、企业需要衡量自身增长潜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30·60”双碳目标将会为新能源、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创造利好环境。
以汽车产业为例,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国产品牌想要超越国外品牌,难度非常大。但在碳中和目标下,汽车行业低碳转型,电气化成为了重要方向。过去十几年,我国在电动车领域积极部署,电动车锂电池已经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融入电动车领域,谁能够技术领先,谁就能成为引领者。碳中和给了产业经济切换赛道,扩大竞争力的机会。当然,碳中和目标也会对高碳企业形成限制,比如煤电,很多国际金融机构已经宣布不再对煤电进行投资。但是如果我们企业能在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领域取得领先,那就意味着我们企业将会有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因此,在各行业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利于推动企业绿色转型,促进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增加产品绿色含量,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有利于推动行业从污染源头治理,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碳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产生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
更多关于碳中和的相关疑问,欢迎咨询苏州绿加环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